目录

回忆两年前

回忆两年前

大家好,我是吴文辉。是才云科技的一名工程师,算是一个半路出家的码农。现在工作的方向可能比较杂,计算机视觉,分布式机器学习,k8s 等都会有一些涉猎,不过也都是半桶水 😅 。我自己也会不时地思索一下,导致这种情况的一些原因。一个是本身的积累其实还真的很有限,无论是代码层面还是知识储备层面。另外一个,这些方向真的还不错,真的有很多东西要学(自认为还挺有趣)的,自己的确有花时间,也的确只学了些皮毛。我自己还是挺有信心会慢慢改善这个状况的。

今天算是第一步吧,我希望从现在开始,会慢慢地去把自己之前一些写下来不过没有整理的学习笔记整理出来,尝试多跟大家交流一下。可能很多东西应该会显得很稚嫩,我相信这应该是个慢慢积累的过程了。重新组织然后用比较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本身就是一个重新审视知识的过程吧,费曼不是也说吗,如果你没有简单解释一件事,那是因为你没有弄懂它。当然,今天不会去写相关的笔记了,因为有更加值得的事情要做,回顾一下自己工作这两年的在才云工作的经历吧,后面应该会其他的身份继续工作了。

先从校招开始吧,其实从校招开始,我就面临一个问题,找工作要不要继续我自己研究的方向。我研究生的时候是在浙江大学光电学院学习的,主要的方向是超材料(metamaterial,专门查了一下,应该没有写错) 。听着可能会比较玄乎,不过说起来是比较简单的,就是我们会通过一系列的工艺手段(光刻,EBL,压印等方法),通过改变材料的微观结构(或者说是波长相当的结构)尝试赋予材料有一些正常自然界材料没有的电磁特性,宏观上可能是负折射率,负电介质系数等,一般的尺度是在纳米级别(可见光)到通信波段。这种听着一句话说清楚的,就业大概都懂。主要类似的方向的确也很少,我的不少师兄都是继续深造或者去研究所,而我自己一个小小的硕士,去研究所感觉会前途有点渺茫。而且这些方向,其实比较难应用了,提供工作岗位的公司很少很少,真的提供可能也轮不上硕士。

于是,下决心换方向找工作。换啥其实没有多想,遇事不决 CS,然后 CS 选择什么方向呢?其实那时候也没有多想,听说多刷题找实习,大致上凭着浙大的名号一般都能上岸,运维,测试,技术开发,产品等,那时候也是没有什么概念的,有人要我我就去了。我参加秋招的时候大概是 17 年吧,然后人工智能已经挺火的了,当时也会关注相关的一些东西,然后看到网上有人推荐看 standford 的231n视频,刚好 17 年 spring 出来了。我自己就每天早上到办公室,做实验,写论文,晚上回去看视频。刚开始是打算如果听不懂就做别的,然后听着听着,卧槽我能知道他在说啥而且还挺清晰的,有种复习了一下高数线代的感觉,没有其他像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带给我的陌生感。感觉这个方向算是我的菜了,然后自己就开始补计算机图像,机器学习的知识,看着自己心仪的岗位要什么补什么。感觉还是缺少实践,自己咬了咬牙,给自己买了个1060的显卡,每天回宿舍倒腾。自己这样双线程学习工作了两三个月吧,秋招算是全军覆没了,因为真没时间准备,刚好在投论文。虽然有些忐忑吧,不过如果文章没投出去,我面试也心里难受,加上相关基础真的太差了,一般两轮就没戏了。自己自个积累的日子还挺苦逼的,特别是身边挺多同学都拿到offer了,不过也没办法路是自己选的,可能选一些硬件方向的会好一些,不过感兴趣的话就别想这么多了。

春招的职位不多,然后计算视觉相关的岗位一般秋招就满了。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春招的面试了几个都过了,不过职位都不咋的,可能他们都在等着人补吧。选择才云有一些机缘巧合吧,我看的那本书刚好是才云出的,然后发现才云又刚好在杭州,然后抱着试一下的心态去了。面试我的几个同事,感觉思路都还挺清晰的感觉靠谱,当时也没想太多,那时候是想着只要岗位对口的话我就可以生长,我对自己学习能力还挺有信心的,前面基本也是全靠自学的,没人交流没有指导。不过现在想起来还挺感恩的,我当时的简历应该单薄得有点可怜的,我甚至是14号的字改成16号,希望看起来会丰满一点😂 ,然后找了张比较老实的照片就上了,现在想想还挺不靠谱的。不过过去之后,感觉还挺适应的吧,虽然获得的指导的确不多吧,不过这应该就是职业的常态,你自己的成长还是应该你自己负责,整体上算是阴差阳错入行了。今天就先写到这里了,有点晚了有东西后面再补充。